一戰101 SK2 TOEFL不只戰勝托福 更為學術英文打下基礎

原本以為補習的最終目的就只是拿到一張成績單,但這次卻是在英文實力上確確實實的更

加提升。本篇想要分享的是SK2課程所學到的技巧實際上能如何派上用場,還有經過六個

月淬煉的備考心態。


求學背景: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系

英文能力敘述:

全民英檢中高級/學測14分(相對其他科目表現總是最差的)

從小到大英文花了最多錢補習,卻始終是個人學科能力中最弱的部分

準備時間: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,共6個月 

考試成績:1戰101分 R27 L28 S22 W24 


為什麼想考托福: 

因為我想去矽谷幹一票大的!我大約在高中時就漸漸聽聞到出國留學這條路,之後越了解

越有興趣,也持續查資料、聽演講,最後立定了偉大夢想——攻讀美國頂尖博士,然後在

矽谷創業。而考托福正是申請美國博班的必經關卡。


閱讀 

從國小考英文一路到大學讀paper,每一篇文章我都是從頭看到尾才開始答題或梳理重點

。原因不外乎就是「安全感」,深怕錯過任何細節就會誤解文意。即使SK2的閱讀課程教

了skim的技巧,我還是覺得這種方法讀起來很不踏實。直到後來,我修了advanced

chemical biology,每週要讀一到兩篇數頁的paper,一個一個字看實在看不完。再加上老師

也告訴大家,paper只要抓到重點就好,以後需要用到再回來找細節。於是我開始用skim

的技巧讀。

驚喜的是,沒有讀完全文的情況下,我理解的重點竟然命中了許多學期末考的考點。

時間有限卻有唸不完的書時,如果你有一份時間,你會選擇獲取一個段落的一個重點和九

個細節,還是十個段落的十個重點呢?多數情況下應該是後者吧,依照需求再回到特定段

落找細節,這樣就很夠了。


聽力

SK2的聽力課程最精華的部分就是聽力八大點。學完之後,每天起床聽Freakonomics

Radio時,有意識地對關鍵字像是but, also, 態度字等等增加警覺,就發現真的比較容易抓

到重點,聽到一堆數字時就稍微放鬆不用記得。既是可以不用時時刻刻全神貫注才能抓到

重點,又因為腦袋不會塞進太多細節,所以對重點印象更深。

簡而言之,學習聽力八大點,你就懂得對語音訊息畫重點,聽出態度與目的。另外很推薦

The Economics of Everyday Things (https://freakonomics.com/series/everyday-things/),

標準美式發音,很像托福整集介紹一種東西,分成一個個段落介紹。

聽完整集用口說講出脈絡、重點也是很有趣的練習。


備考心態

1. 更多層的目標

練習過程中,寫作和口說總是一再打擊我。寫作一直超時,口說時常卡頓。雖然我

知道輸出型的能力需要更多時間練習,但有時幾週沒有顯著進步不免讓我懷疑自己

發展遲緩。但是,即便認知到自己走得慢,也沒有想過停下來。原因很簡單——因

為我想去矽谷幹一票大的!這時候考托福不僅僅是為了一張成績單,它會給我赴美

留學的機會,更可能讓我完成夢想。無論如何,花再大的力氣,我都要成功跨出這

一步,因為千里之外還有我嚮往的天地。這就是除了托福成績之外,擁有更多層目

標的力量。

2. 設計好時程、目標分數

雖然擁有更多層的目標,不會放棄,但這不代表會達到目標。如果無限拖延就糟糕

了,畢竟壽命有限。就是因為口說和寫作的進步緩慢,我想說「準備好再考」。

然而,這使我掉入無窮拖延迴圈:我努力了➡︎但我還沒準備好➡︎我再繼續努力➡︎

但我還是沒準備好➡︎我再繼續努力➡︎…。原本想說八月上完課,十月考,結果轉眼間

就一月了。雖然我還是覺得不是很有把握,但我報名了2/25考試,因為我發現每一個

時刻總還是能挑出做不好的地方,不可能完全沒問題才上場。而寒假過年期間,也正

好是非全職考生適合衝刺的時期。報名時我也設定好,只要超過一百就不再考。考完

以後,101分,既是沒有達到Stanford要的108,也沒有其他破百的同學高。

但我已經事先訂好了目標分,我就接受了。

依此經驗,我覺得上完課之後,大概會對自己當下實力與目標分的差距有點概念。

加上考慮自己有多少練習時間之後,就要先擬定時程避免拖延。而且定下考試日之

後,也才有deadline——增進人類工作效率的必備良藥。

而考試之前設定好目標分,讓自己考完之後可以比較理性決定要不要再考,因為自己

擁有一個分數之後,不免會跟人比較,或感嘆哪科高一點就好。我認為托福分數只是

申請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關卡,分數有到就好,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夠把學到的技巧

例如:skim & scan於日常生活中活用,增進唸書、聽Podcast時的效率。

祝各位都能夠抵達自己所嚮往的天地!